未读经典,何谈敬畏?11月24日晚7点,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受文学院邀请,来到鲁东大学文学院,以“新时期新闻观念的结构变迁”为题,通过讲课的报告方式,面对面和老师、同学们交谈,为同学们上了一场生动的新闻课。此次报告由文学院张成良教授主持,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杨教授亲切幽默的表达和条分缕析式的阐述方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保军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A岗),《国际新闻界》副主编、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新闻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马工程”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和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次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身兼数职并在外人看来有多重光环的他,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高不可攀,他本人在交流中擅长以平和的话语和生活中的很形象的例子进行交谈,待人谦逊有礼,参与讲座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此次报告以“新时期新闻观念的结构变迁”为题,杨保军教授谈到,这个题目中有两个重要的地方,一个是新时期,一个是新闻观念,他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互联网革命开启之后,伴随社会的整体发展,特别是新闻业的结构性变革,我国新闻领域内生或外来了多种新闻观念,诸如专业新闻观念、商业新闻观念以及其他各种观念,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新闻观念生态结构,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是新时期我国新闻领域的主导观念。在谈到当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同感时,杨保军老师说,“我们现在的学生一听到马克思主义、一听到马克思,就有一种抵触和反感,我今天要讲,如果你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没有这样的资本和资格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讲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重要性,呼吁同学们回到源流,通读经典。
杨保军教授在报告的演示文稿中多以图示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对于新闻观念的研究成果,包括对媒介形态演进过程、大众化传播主体的结构变革、传播内容的结构变化等的演示。在讲到媒介形态演进过程中,杨保军教授以报纸为例,谈到我们通常关注的报纸只是专注于其内容或者其纸质形态,但是单从报纸这个物质来看,就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它由纸、油墨和将二者结合的印刷术构成,研究纸和印刷术的居多,有多少人关注过油墨?从而发出研究问题没有穷尽的感慨,批驳了当下学术研究中的找不到问题来研究的现状,
除了对学术、对学生做研究的指导,杨保军教授通过对观念的解读,融入了许多他对人类、对人生的思考。其中在谈到观念决定未来的问题时,杨保军教授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观念决定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理性的一面。从而从人扩展到一个组织、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发展,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思想形成了一种对应和契合,同时也让与会的同学们感受到了梦想的意义。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就自己日常学习以及报告内容中不懂的内容进行了提问,杨保军教授在回答时,条分缕析式的清晰解答让同学们看到了一个学者对学术的钻研态度,杨保军教授鼓励同学们认真读书,静下心来做研究,报告在杨教授与同学们的亲切交谈中结束,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撰稿:刘廷涛 张成良 审核:胡晓清)